通常我到台北目的都是看展覽,透過不斷的看展讓自己激發出一點東西。
被在南藝的同學慫恿去看展,於是我就衝了
地點是我們預定要作為畢展的地點之一-中山創意基地
臺南藝術大學 材質創作與設計系 第四屆系展
【磨合的一致teeth-gritting harmony】
策展理念:
阿圖色(Louis Pierre Althusser, 1918-1990)在他最具影響力的論文『意識型態與意識型態國家機器』(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中,以假定任何社會型態都產生於一種占統治地位的生產方式的前提下,生產過程是在特定的生產關係內、在這種關係的制約下使現有生產力發揮作用。然而,這些機構並非透過直接傳播『支配的理念』來運作,而是以在阿圖色所謂『磨合的一致』之狀態下發揮他們的功能,讓『恰似在其矛盾中』作為一種抵抗的形式被支配意識型態生產出來。
“個人”對所身處世界的想像關係本身即是具有物質的存在。而一種意識形態總是存在於某種實踐或各種實踐當中,而所有這些歸根到底都源於“物理上的”物質。從藝術創作的角度上看,這個以物質型態存在的意識型態,即是作品本身。而作品乃是創作主體在經過多元媒材與不同思想間交互震盪後,經歷不同材質的呈現考驗、 審美判斷能力的成長與藝術創作能力的培養,試圖擺脫傳統形式與經驗的束縛。以作為創作主體的姿態,在完全意識到的情況下自由選擇的觀念,然而創作者依舊“依賴於”原初的意識形態機器。也因此作品風格間接地展現出對支配意識型態的抗衡與感受到的矛盾,正是這個衝撞的過程,讓個人的觀念及行為在嵌入物質後的實踐成為了新的想像性生產。
展覽「磨合的一致」希冀能透過這些在既衝撞又依賴主流藝術教育意識形態下的想像性扭轉物質,帶給觀者不同於以往的視覺經驗。
顧展的同學會特別為觀眾做導覽,我覺得這種舉動超級貼心,畢竟很多作品還是需要被詮釋的,否則觀者不會明白其中富含的意義。
朋友的作品,小畫布上佈滿了她所畫的小插圖,近看會發現非常精緻,很可愛。
另一位朋友的作品,第一眼這是在訴說就能察覺女性的生理之苦,聽說是以紙漿製成的,害我有觸摸作品的衝動。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這件作品,南藝駐村計畫,很有意思的作品。
如果能將展場這一帶布置得更有工作室的感覺我想會更加分。
規則:
三星期
一、不能使用中文
二、不能騎機車
三、不能回房間
四、只有1500生活費補助
利用這樣的駐村計畫,與自己對話,畫下其間探訪自己的朋友。
而這件作品裝置可藉由把手旋轉讓兩個小人相互運動。表達人與人之間,卻始終存在著一段微小的安全距離。
描述人類等待時的各種狀態。是說為我導覽的剛好就是作者本人,但或許是因為太害羞了,講得很簡單扼要。
我喜歡的作品之一,訴說害怕孤獨的,偷聽旁邊的人講小秘密,卻也越陷越深,無法自拔。
透過鏡面與琉璃還是玻璃材質的小人結合,鏡子會反射出我們所看不見的另一端
主要想傳達雲端科技控制了人類。
不同學校的系展所呈現的感覺也不同,這可能也與科系和校風也有關吧
整體而言還挺喜歡南藝大的系展,不過本人對於材質這部分實在過於生疏
所以也只能就整體感與創作理念去感受作品。